본문 바로가기
KCI 등재

押韻의 미학으로 본 次韻詩의 특성에 대한 연구 ― 元白과 蘇軾의 차운시를 중심으로

중국문학
약어 : 중국문학
2012 vol.72, pp.49 - 74
DOI : 10.21192/scll.72..201208.003
발행기관 : 한국중국어문학회
연구분야 : 중국어와문학
Copyright © 한국중국어문학회
144 회 열람

本研究摆脱对次韵诗的偏见與否定性的认识而把次韵诗看作积极追求押韵美感的一個形态考察其美学與缺點。 本研究的概要如此:‘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 就是和诗的一種方式, 也是和韵的最积極而有难度的一個形态。 次韵诗是从中唐开始正式制作, 宋代以後盛行, 至今作汉诗的人常常相互交换的诗體。 可是评者对次韵诗的态度一直是褒贬不一, 历来否定性的评價占其主流。 因此, 对于次韵诗, 没有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对于次韵诗的诞生, 有注重科举制與诗歌的唐代风尚的影响, 特别是对‘韵’的美学性的认识起了極大的作用。 换言之, 次韵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押韵的美学被扩大的一種形态, 还表现出古代人对押韵的美感與尊重精神。 次韵诗的淵源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 可以说次韵诗被中唐元稹⋅白居易正式发展。 元白的长篇排律, 特别是百韵排律次韵诗即元和体的重要成分, 是在次韵诗的发展上独特而独步性的成就。 其才能虽然是天才性的, 可因誇示其才能而缺點增加, 从而受到不少否定性的评價。 虽然如此, 元白的长篇排律是对後代的次韵诗盛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次韵诗被晚唐皮日休與陆九蒙繼承。 宋初没有活泼性的写作, 至北宋中後期, 更旺盛作。 宋诗大家如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等都擅长于次韵诗写作, 特别是苏轼的次韵诗, 其数量很写多, 其形态多样, 从而成为後代次韵诗的榜样。 在苏轼的次韵诗當中, 特别是答自己过去做的诗歌而和韵的‘次韵自作诗’與追和古人如陶淵明等诗歌的‘次韵古人诗’引人注目。 和陶诗是苏轼次韵陶淵明诗歌的, 是在中国诗史上追和古人诗歌的最早的作品。 这裏有不少诗歌没有被陶淵明原诗的内容约束, 反而自如地表现出苏轼的思想和感情。 苏轼的和陶诗不但在中国诗史上提高陶淵明的位相, 而且给後代人做個次韵古人诗的榜样, 因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次韵诗的创作是由于汉语的靈活性與次韵诗本體的魅力和美感而来。 总之, 次韵诗仍然保持汉诗本质性的特徵與面目, 因而不能被单方面地贬低, 反而对次韵诗的特性與界限的理解可能会帮人深入对汉诗的认识.

押韻, 押韻의 美學, 次韻, 次韻詩, 排律, 元稹, 白居易, 蘇軾

  • 1. [학술지] 강성위 / 1998 / 和韻詩의 類型과 特性考 / 中國文學 / 30
  • 2. [학술지] 김경동 / 2007 / 白居易와 朝鮮 前期文人의 唱和 藝術 / 중국학보 (56) : 89 ~ 56 kci
  • 3. [학술지] 김보경 / 2010 / 詩歌創作에 있어서 次韻의 效果와 意義에 대하여 ― 蘇軾의 詩歌를 중심으로 / 중국어문논총 (45) : 45 ~ 45 kci
  • 4. [단행본] 유종호 / 2005 / 시 읽기의 방법 / 도서출판 삶과 꿈
  • 5. [학위논문] 강민호 / 2007 / 두보 배율 연구
  • 6. [단행본] 柳種睦 / 2005 / 《완역蘇軾詩集》1 / 서울대학교출판부
  • 7. [단행본] 요한 호이징하 / 2004 / 호모루덴스―놀이와 문화에 관한 한 연구 / 까치
  • 8. [단행본] 朱光潛 / 1991 / 詩論 / 東文選
  • 9. [단행본] 진 월렌스타인 / 2009 / 쾌감본능 / 은행나무
  • 10. [학술지] 巩本棟 / 2006 / 關於唱和詩詞硏究的幾個問題 / 江海學刊
  • 11. [단행본] 郭紹虞 / 1999 / 淸詩話續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2. [단행본] 冀勤 / 2000 / 元稹集 / 中華書局
  • 13. [학위논문] 金甫暻 / 2008 / 蘇軾“和陶詩”硏究
  • 14. [학술지] 內山精也 / 2004 / 蘇軾次韻詞考 / 中國韻文學刊 (4)
  • 15. [단행본] 聞一多 / 1993 / 詩的格律, In 《聞一多全集》2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6. [학위논문] 徐宇春 / 2006 / 蘇軾唱和詩硏究
  • 17. [단행본] 辛文房 / 1995 / 唐才子傳全譯 / 貴州人民出版社
  • 18. [학술지] 沈亞丹 / 2001 / 詩歌押韻的發生及其音樂本質淺論 /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 (6)
  • 19. [학위논문] 岳娟娟 / 2004 / 唐代唱和詩硏究
  • 20. [학술지] 呂肖奐 / 2008 / 宋代唱和詩的深層語境與創變詩思 / 四川大學學報 (2)
  • 21. [학술지] 王金禾 / 2008 / 論兒歌的押韻藝術 /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
  • 22. [단행본] 王文誥 / 1996 / 蘇軾詩集 / 中華書局
  • 23. [학술지] 王洪臣 / 2004 / 唱和寄意, 步韻多失 / 學術交流
  • 24. [학술지] 劉明信 / 2006 / 商業廣告中押韻⋅反復修辭及其翻譯 / 長沙通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5. [학위논문] 李艶杰 / 2007 / 二蘇唱和次韻詩硏究
  • 26. [학술지] 張中宇 / 2003 / 韻律與中國詩歌繁榮的相關度分析 / 重慶大學學報 / 9 (1)
  • 27. [단행본] 丁福保 / 2001 / 歷代詩話續編 / 中華書局
  • 28. [학술지] 丁振芳 / 1995 / 詩詞押韻芻議 / 山東敎育學學院學報 (5)
  • 29. [학술지] 趙以武 / 1997 / “和意不和韻”: 試論中唐以前唱和詩的特點與體制 / 甘肅社會科學 (3)
  • 30. [단행본] 朱金城 / 2003 / 白居易集箋校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31. [학술지] 周錫 / 1998 / 中國詩歌押韻的起源 / 中國社會科學 (4)
  • 32. [단행본] 陳伯海 / 1992 / 唐詩論評類編 / 山東敎育出版社
  • 33. [학술지] 湯吟菲 / 2001 / 中唐唱和詩論述 / 文學遺産 (3)
  • 34. [단행본] 馮應榴 / 2001 / 蘇軾詩集合注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35. [단행본] 何文煥 / 2004 / 歷代詩話 / 中華書局
  • 36. [단행본] / 2009 / 詩韻新編 /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