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庭结构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o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4271, PDF, HTML, XML, 下载: 57  浏览: 110 
作者: 卢虹妃: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四川 南充
关键词: 中职生家庭结构心理健康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Family Structure Mental Health
摘要: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专业化的职业技术人才,使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自身作用,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并探索出针对性教育策略是在这一点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根据中职教育学生的特定性(向社会输送专业岗位人才),通过多种方式,研究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结构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率提高,最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适应社会的竞争和发展。
Abstract: The ultimate goa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deliver specializ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to society, enabling students to play their role in social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effectively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research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argeted education strategi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this. Based on the specific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deliver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society), various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the family structure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efficiency under the premis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ultimately achiev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ully adapting to social competition an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卢虹妃 (2024). 不同家庭结构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心理学进展, 14(4), 726-73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4271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中职校

中职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是在中等教育高级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一般为三年,也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两年或者三年。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教育。

1.2.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及家庭内部的构造,它包括家庭的人口数、夫妻对数和代数等,家庭结构是维持家庭运转和家庭稳定的机制(刘伟伟,2015)。根据我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及研究的需要,把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核心家庭、隔代监护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其他家庭(寄养、独居等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父亲和母亲和未婚子女组成的一家三口家庭。隔代监护家庭是指父母双方均缺席,由祖辈(祖(外)父母或其他祖辈)全面照顾第三代教育、生活角色的家庭,三代同堂家庭是指由祖辈、父辈和孙辈三代人共同组成的家庭结构。单亲家庭是指因为父母离婚、或者父母一方死亡、父母分开住而形成的由至少一个孩子和父或母的一方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重组家庭是指基于再婚而产生的,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基于血缘关系而是基于姻亲关系引起的,它包括直系姻亲关系和法律拟制直系血亲关系。其他家庭是指不属于以上家庭结构的家庭。

1.3. 心理健康

1946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上提出心理健康为:与他人心理、身体、智能和情感上保持一致(刘丽,2012)。并提出了心理健康要符合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有幸福感,在生活和工作中最大限度利用自身力量,创造美好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提出心理健康的条件(徐慧,袁新国,2016)是:认知过程和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且心情舒畅,意志力坚强,做事有目的性;有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格完善、习惯健康,无不良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充满能量,人际关系和谐。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适应是基础,发展是最理想状态。

2. 研究中职原生家庭对其心理健康影响的必要性

2.1. 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需不断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网站,201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教育部下发的通知,2010年我国中职学生招生人数达到830万,而他们即将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一线员工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校自办学以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愈加重视,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出符合我校学生具体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我校学生平均年龄16岁,处于青少年期,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一些与其他阶段不同的特点,具有过渡性、封闭性、社会应和可变性。针对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广大学者、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大量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书籍、报刊等研究成果,为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是,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关注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专门针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书籍、报刊非常少,使得中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处在了一个教育研究的边缘地带。而我校学生为医学专业学生,由于课程任务重、年龄差距大、男女比例失调、家庭结构复杂、大部分留守学生、疫情封校等因素,对比一般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我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得具有复杂性、矛盾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再加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教育。”这一规定表明了国家对中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所以要求我们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索。

2.2. 中职生原生家庭结构复杂,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原生家庭是指个人在未组成新生家庭之前的出生家庭(熊卉,杨文倩,章佳玮,2019),并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组成,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包括原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学历水平和收入状况都会对一个人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从原生家庭中主要继承的是生活习惯(79.6%)、价值观(56.2%)和待人接物方式(53.1%)。近年来,我国单亲家庭不断增加,未婚同居现象普遍,离婚率不断上升,还有许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经商而使孩子成为“留守子女”,甚至将子女寄养在别处,这样便形成了21世纪新形势下除了“核心家庭”以外的各种复杂家庭,如:隔代监护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其他家庭(寄养、独居等家庭)。由于这些家庭结构不完整,教育方式落后(疏于监管、过于放纵、缺少沟通),经济压力大,导致这些青少年有着较正常家庭学生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以我校(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为例,在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了解到,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且为留守儿童。据我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不完全统计,主动预约心理咨询的学生中有65%以上的学生家庭结构为非核心家庭,被动接受心理干预(由班主任、校领导或心理互助员建议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中有60%以上家庭结构为非核心家庭,在这些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当中,近50%的同学有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本课题从实证的角度去分析家庭结构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3. 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005年6月5日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此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广泛开展,中职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各校根据各校学生基本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各校需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掌握大量实证数据。我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3人,兼职心理咨询师4人,为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团体辅导等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家庭结构的复杂多样,使得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样,原因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守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能难以持续起作用。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谢云天等,2019)。

3. 国内外相关研究

3.1. 有关各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根据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活动与作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这是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处于心理测量和心理诊断的水平。主要是针对有弱智或发展障碍的儿童进行心理测量,进行智力分类,然后根据诊断结果与心理测量进行解释,对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提出建设性教育参考建议。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末,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童年期,处于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水平。20世纪4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教师、家长、社区组织等介绍来的“问题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做出分析并提供辅导对策。进入5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深入到学校、教室等教育现场去观察学生,理解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制定并实施面向学生家长的心理援助教育计划,甚至参与到班级、年级,已至学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去。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繁荣期,处于综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水平。

综上所述:近2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而且面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同时兼顾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社区服务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网络化系统工作,已经形成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全社会关心的环境氛围。

3.2. 有关中职生家庭结构的研究

根据功能主义理论,孩子的成长及成年后的遇到的机遇与家庭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不同领域的学者就家庭结构影响孩子的发展提出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论。首先,家庭资源理论(吴愈晓,王鹏,杜思佳,2018)认为父母的时间和经济资源会影响家庭在孩子身上投入的人力资本,进而对孩子成年以后获得的经济地位造成影响。其次,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亲子分离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的互动减少,降低孩子的各种社会资本,孩子的发展会遭遇消极影响。当然,社会化理论强调家庭是一个结构系统,家庭成员在系统里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功能,孩子最主要的社会化就在这个机构中发生,最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是父母的共同生活养育。

在中国知网检索“中职生家庭结构”,只有5篇相关文献。在万方数据库检索“中职生家庭结构”,只有3篇相关文献。可见各学者专家对中职生家庭结构的研究少之又少。但是关于中职生家庭教育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养方式与家庭结构息息相关。国内学者从8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方式,但大多数是探究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对象从婴幼儿一直到高中生;研究内容从家庭教养行为发展到其他因素的研究;教养方式从单一的类型角度过渡到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分析教养方式。从已有的关于“中职生家庭结构”研究文献可以得出不同的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确实存在差异性,徐慧和袁新国(2016)研究出隔代家庭学生与原生家庭、三代同堂、单亲家庭、继养家庭、其他家庭都存在显著差异,单亲家庭结构对男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邱丽煌(2020)研究出单亲家庭教养方式惩罚严厉对中职生的偏执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其偏执心理特点,惩罚严厉属于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间接影响是指单亲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中的部分通过认知重评间接影响中职生的偏执心理。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庭结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3.3. 有关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关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多。任晖曾经提到,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生活适应问题;学习困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网络的负面影响”。汪艺认为中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身信心不足;适应能力较差;情绪控制较弱;认识能力有限”。韦雪芳的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挫折适应问题”。崔景贵指出,中职学生大多存在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只有少数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究竟如何呢?俞国良等人(2005)采用自编问卷对近两千名中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呈V形,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最低,心理健康各方面发展显示出不平衡性。程宏(2011)的研究表明,中职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上情况更不容乐观,SCL-90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偏低。后来,有研究者(尹玉辉,2019)根据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大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目前中职学生孤独无助感较强、自我认同感不足和心理脆弱的结论。俞国良和靳娟娟(2021)对多主体采取调查研究和半结构式访谈,表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心理行为问题更加明显。总而言之,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3.4. 有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研究

曹秀琴研究指出,导致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周武兵研究得出,引发中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为: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王世伟研究显示:中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社会影响;学生生理条件的影响;职业教育存在先天不足,可以看出,以往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里面,家庭因素是导致中职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3.5. 有关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

大量专家学者对如何改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大量应对策略,这些研究大力提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校园、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网络,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心理建设队伍等等。综上所述,以上分析大都进行定性分析和概括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具体分析,提出的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策略具有普遍性,缺少针对性。本研究将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中职生现有心理状态,探析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是如何影响的,并针对性的提出教育策略,为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4.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研究“中职生家庭结构”的文献较少,难以进行评论,但研究“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较多,其研究角度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现对已有研究做以下两方面的评论。

4.1. 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首先,专家、学者通过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职生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职业规划,两性关系,意志力及社会心理问题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其次,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上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家庭环境、中职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中职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最后,探究了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健全中职生家庭保障机制,加强家校协作,建立健全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素质,社会创造良好健康的环境,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等(胡国桢,2020)。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分析出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已有部分成效。

4.2.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虽然,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各领域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存在不足之处。第一,专家、学者大多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综述性阐述,针对个案提出具体的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较少;第二,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的研究有待深入;第三,就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上,少有从中职生的家庭结构方面分析,所以研究资料相对匮乏;第四,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去探讨应对策略的文献较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缺乏针对性。

5. 结论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社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发生频繁。而家庭是中职学校学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关系学生心理健康且影响深远。家庭结构是双亲家庭的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远优于父母双方缺位家庭和单亲母亲或父亲家庭。因此,探讨家庭结构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为后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提供参考,在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家庭结构不同导致的心理健康状况考虑进心理辅导,以提升心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2019).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7号).
https://www.gov.cn/xinwen/2019-12/05/content_5458689.htm
[2] 程宏(2011). 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4), 94-97.
[3] 胡国桢(2020). 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4] 刘丽(2012).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5] 刘伟伟(2015). 中职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烟台: 鲁东大学.
[6] 邱丽煌(2020). 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36(4), 54-60.
[7] 吴愈晓, 王鹏, 杜思佳(2018).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 (2), 98-120.
[8] 谢云天, 温东辉, 罗华勇等(2019). 不同家庭类型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教育测量与评价, (5), 59-64.
[9] 熊卉, 杨文倩, 章佳玮(2019).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文存阅刊, (21), 188.
[10] 徐慧, 袁新国(2016). 不同家庭结构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2(24), 71-72.
[11] 尹玉辉(2019).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2), 27-34.
[12] 俞国良, 侯瑞鹤, 姜兆平等(200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的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2), 32-35.
[13] 俞国良, 靳娟娟(2021). 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 来自调研的证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42(2), 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