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实践
The Assessment Design in the Translation Course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DOI: 10.12677/CES.2018.63028,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888  浏览: 1,636 
作者: 刘雅斓: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课程设计评价笔译课程Course Design Assessment Translation Course
摘要: 笔译课程设计需要从笔译教学本质出发,根据笔译任务的本质进行相应教学设计,使教学重点成为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其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是课程设计中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思考本科阶段翻译专业笔译课程中过程中需要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运用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带动课程整体,以优化课堂管理,提升教学效果。
Abstract: The course design for translation begins with “what the translation training is for”.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generated by such a question are in the core of the course, in which assessment be-comes the hub that connects the trainer and the traine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hed light on the assessment design of the translation course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majors so as to activate the whole course to achieve effective course management and optimal learning outcomes.
文章引用:刘雅斓. 笔译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18, 6(3): 176-18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18.63028

1. 引言

笔译要站在原文作者的角度服务于目的语读者,学习者需要在学习初始就理解这一点。笔译任务千差万别,现实中笔译教学千头万绪,但师生均应从上层逻辑建立起对笔译本质的把握,明白翻译质量是笔译任务的根本,才能应对各种现实情况。笔译课程设计中的评价体系是链接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键环节,如果评价设计合理,那么一方面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翻译质量的重要性,保障学习效果;相反,如果评价设计不合理,会影响整体课程推进,所以可以说评价环节是课程设计的关键阶段 [1] 。

2. 文献综述

笔译的本质在于笔译质量,笔译课程成绩评定的关键在将翻译质量评价放在课程成绩评价的核心。教师的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翻译文本质量及笔译能力的动态监控。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是课程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 [2],直接影响教师对翻译质量的把握,进而主导课程评价体系整体设计。

有教师提出从翻译问题解决的角度关注学习者笔译能力动态发展 [3],并提出分析框架,但是在本科教学实践(16周课,每周2学时)课程时间限制以及35人的班型,这种深度考察分析量过大,点评存在滞后性。另外,这种分析框架关注学生翻译产品本身,无法体现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类似的还有评价框架提出采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翻译质量进行译文评价 [4],“依据文本类型和模糊数学,三大翻译标准(准确、流畅、得体)及六项参数(词汇、句型、语篇、语言、体裁、风格)分别被赋予不同权重和一定分值,可以对译本进行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这个评价方法忽略了现实中的学生译本的多样性,基于产品而非过程在于事后分析,忽略了翻译过程中创造性的部分以及动态变化的部分。

在此基础上,笔者更倾向于简洁的评分体系一目了然,进行传统的优良中差四等级 [5],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者注意力放在翻译过程及翻译能力发展上。虽然翻译能力定义未达成共识 [6],但可以引入市场认可和翻译译审校认可度作为评价要素。用审校的迅速反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胜任,通过课堂反馈查找自己的翻译产品与市场认可的差距。重点是连贯合理不变的评价体系可以让学生明白 [7] 翻译质量的要求,同时也保障学习者逐步成为独立译者。

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8] 中,提出笔译教学的五个板块:“1) 译前资料查找方法,与专家或客户间沟通能力;2) 翻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能力;3) 各类文本的阅读理解、综述能力和翻译写作(编译)能力;4) 文字图像等版面处理能力;5) 审校和编辑能力”。上述原则强调了笔译的实践特征,可以纳入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作为指导。

3. 现存问题

通过对学生和部分教师的调查走访和实地听课,了解到翻译教师的笔译课程成绩评定方法主要有如下操作:单次笔译作业,老师会在个别词、句下划线,一般不给分数;有时老师会写出改译建议和评语。教师访谈中反映说作业批改量大,关于教师个人理论,回答是遵循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没有明确理论指导;听课中发现教学大纲和课程具体授课内容不符的情况普遍,教师往往有自己的“隐藏的教学大纲” [9] 。教学大纲中,不涉及翻译质量的标准。

综上,笔译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首先,未将笔译翻译质量作为首要指导原则,具体操作中注重具体语言点的改错,缺乏理论高度及实践适用度;其次,课程设计中的关键环节评价体系未能满足学习需求和教学管理需求。本项改革重点在于平衡翻译质量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0] :将评价中的主观性合理化,提供符合翻译市场实践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科学实用的成绩评价体系。

4. 评价体系教学实践及分析

本文谈到的笔译课程设置,背景是本科翻译专业第一门笔译课程“英汉笔译”,开设时间为第五学期,无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为“汉英笔译”和“专题笔译”。评价体系包括学期期间单次笔译作业的成绩评定和课程期末总评成绩。根据上文提到的问题,形成教学评价阶段性教学重点和目标、译文成绩五档评分和平时成绩零分起评制。

评价体系改革重点如表1。第一阶段教学目标1:建立整体翻译质量要求,引入翻译公司译审角色作为第三方评分,译审反馈分为明确的合格与不合格,即译文的可用与不可用。考虑到批改量,翻译质量要求的介绍以例文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讲解。教学目的是建立质量的重要性,并确立学生与译文之间的责任关系。举例来说,不按时提交的译文不合格,格式排版不合格的译文不合格。这样就解决了学生被动投入的问题。学生对待翻译任务的态度基本是“完成作业”:拿到原文,读几遍,查查生词,动笔翻译,提交,等待老师反馈。而在新的评价体系下,译文的质量由学生负责。

第一阶段教学目标2:学写翻译过程反思报告,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题和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全部列出,网上或资料查证标明出处,当然还可以提出问题。一开始学生会出现反思的内容少,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及举例,课上讨论的重点在反思报告上。本阶段要求译文和反思报告全体提交。

第二阶段教学目标在于翻译实践,是独立译者的训练重点环节。学生译文自愿提交,评分继续使用五档评分;反思报告自愿提交,本阶段的反思报告整体水平应该有所保证,课上使用反思报告中的内容作为课上讨论的内容基础,授课会密集讨论翻译重点。老师课前可以准备好原文分析的重点,对翻译问题进行预测,用以宏观把握,控制课堂进度。还可以进行翻译经验交流,主要看反思报告中查证部分的信息出处,提高辨别力。第三阶段是期末考试,必修课全体学生参加随堂限时翻译,考试点评可以第二学期期初进行或者线上进行。

译文五档评分(表2)符合现行教务处中五分制考核,也充分考虑到了译审的主观因素,如果笔译课任课教师的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或者具有译审身份,则可以直接担任评分;还可以考虑联合授课或者外聘的形式,形成教学团队。译文注意匿名处理,只给A~F档评分即可,效率大大提高。这样可以有效解决

Table 1. List of three stag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表1. 教学三阶段活动一览

反馈不及时的问题。拿到五档反馈的同时学生也自然被纳入实际的互动当中,而不是单纯学生-老师-课堂的环境。

原文中关键点的设置,不管多长的段落,涉及到原文主要信息的翻译要点设置出来,决定档次的就是关键点。关键点的设置要建立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信息层次的宏观分析。另一方面关键点还体现在原文中的难点上,比如隐喻或需要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词。其次就是小问题,主要体现在译文中的表达,小问题多了也会影响到译文档次。在教学第一阶段中,课堂反馈的要兼顾“学生做了什么”和“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两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译文;第二阶段的反馈重点从原文出发,梳理出段落结构和信息排布,结合学生的反思点,帮助学生建立宏观意识,进一步培养独立翻译能力。

平时成绩零分起评制是评价体系中第三重保障。学生的主动性除了自身学习动机之外,有效的平衡杠杆就是成绩。比较而言,期末成绩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水平,而平时成绩如果利用好,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课下有效学习,还可以带动课堂参与。在改革初期,上一轮授课当中,采取课堂参与不计入分数,以期降低学习者焦虑,期待学习者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意图让学生用问题和解决主导课堂讨论。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焦虑消除并不代表学习主动性的提升。而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再赋予自主选择是否提交作业,是否需要老师评分,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施行平时成绩零分起评,也就是说每一分都要自己获得,得分点活动根据阶段不同相应调整,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表达习惯。第一周交反思报告加一分,进行鼓励,二至四周报告中的有效点加分。前期交译文加一分,第五周开始合格译文加分,报告中有效点课堂讨论加分。提出有效问题,帮助解决翻译问题均加分。可以课堂上说,也可以课程群组里线上完成。平时成绩给定原则就是符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加分,无关不加分(表3)。

除此以外,开课期间教学反馈平台持续开放,对教学的意见建议随时匿名提出,有助于师生间针对性有效互动,这样学生真正需要什么,老师也能了解问题真正出在哪里。这样的成绩评价体系与课程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又独立于课程、教师和学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传统教学活动中的对

Table 2. 5-scale rating of the translation

表2. 译文成绩五档评分表

Table 3. Overall score of the course

表3. 总评成绩分配

抗。译文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课堂就是解决问题、分享发现、老师指导学生的地方,有效增强了学习互动活力,使教学中的各个主体各得其位,各司其职。

5. 结论

综上,有效的课堂评价体系需要考虑到以下三点:1) 课程要求,具体到笔译课指向翻译质量,就是培养出独立的笔译译者,能产出翻译质量符合市场要求的译文,独立体现在具有问题意识会查证、了解可用译文的基本评判标准、具有学习主动性;2) 课堂管理,学生的需求汇总到教师这里,课程的要求由教师发送给学生,随课程进程调整;3) 译文质量,译文质量需要符合翻译市场规律要求,翻译评分中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除专业术语外,语言表达的丰富多样决定翻译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所谓答案。指导性反思报告 [11] 重点在呈现并促进学习者对翻译任务的思考,可以缓解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过度依赖,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渐渐明白“查证”的重要性和功能,心中明确翻译评价的主观性,了解教师反馈的角色,逐渐提高独立翻译的能力。

本文是在为期一学期的英汉笔译课程中的尝试,目的在于将笔译中最为关键的能力、方法和评价标准纳入到评价体系的中心。这样的评价方法是否适合汉英笔译课程、专题笔译课程、翻译实践课程,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对各部分评价方法进行微调,比如说考虑到专题笔译是笔译课第三学期课程,学习者此时已经有了英汉笔译和汉英笔译两学期的训练,那么要求译文中不出现小错误;再比如翻译实践课程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截止日期的时间控制、不同翻译项目经理的不同要求等项目管理参数,尽量贴近翻译实践的市场实际情况。

评价方法需要建立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文学文本笔译和非文学文本笔译的评价方法不会相同,同样经济文本和法律文本翻译的标准也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在这样的框架下,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个专题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另外,批改量也是一个实际问题,如何根据班级人数、翻译量进行匹配,如何合理使用教师团队,是否考虑引入助教都是可以探讨的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实时共享及反馈可以提升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李彦. 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设计及其应用探析[J]. 教学研究, 2014, 37(1): 65-68.
[2] 吴青. 笔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从构建教师个人理论开始[J]. 中国翻译, 2013(4): 36-44.
[3] 成思, 吴青. 从问题解决视角分析学习日志中的笔译能力发展动态[J]. 翻译教学, 2016(1): 51-57.
[4] 吴宜涛. 模糊数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28(11): 125-132.
[5] 乔洁. 基于译者能力的翻译专业汉英笔译评分模式新探[J]. 上海翻译, 2016(5): 67-72.
[6] 周亚莉, 何东敏. 基于职业笔译员胜任特征的翻译人才培养[J]. 中国翻译, 2013(6): 65-67.
[7] 陈棣沭, 韩婧. 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技术支撑[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 26(2): 97-104.
[8] 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 中国翻译, 2009(6): 34-41.
[9] David B. Sawyer. 口译教育的基本建构: 课程与测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10] 岳欣. 笔译质量评价模式研究[J]. 边境经济与文化, 2015(1): 99-100.
[11] Gile, D. (2004) Integrated Problem and Decision Reporting as a Translator Training Tool.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alation, No. 2, 2-20.